评  论 Sina. Ads.

   首页 > 竞技风暴 > 评  论 > >新闻内容


南斯拉夫中国体育辉煌之地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4月6日 11:23 中国体育报

    1982.萨格勒布【张健记忆中的体操世界杯】

    萨格勒布: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后的克
罗地亚首都。

    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李宁和童非分获男子全能冠亚
军,李宁还获得自由体操、鞍马、吊环、跳马和单杠五项
冠军,童非并列单杠冠军,吴佳妮获平衡木亚军。这是中
国体操运动员在历届世界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1982年10月的南斯拉夫萨格勒布。

    城市的街道两旁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海报,彩旗迎风招
展,来来往往的人们充满一种别样的气氛,体育馆前的广
场上11个国家的国旗告诉人们这里正在举行着一次体育比
赛。

    体育馆里掌声雷动,欢声如潮。场地中,运动员们在
翻腾旋转,第6届体操世界杯正在这里举行。

    中国体操最辉煌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这是一届云
集了世界高手的世界杯,只比单项,不设团体,中国派出
了包括李宁、童非、李月久在内的5名运动员。李宁在比
赛中赢得了除双杠之外的6枚金牌,童非又添上了一块。
这一切轰动了体育馆,轰动了萨格勒布,轰动了南斯拉夫
。世界在萨格勒布认识了李宁,认识了中国体操。萨格勒
布是中国体操的福地。

    17年过去了,当时担任李宁教练的张健想起那个时刻
,仍然兴奋不已。

    时间并没有淹没记忆,遥想往事,张健凝神细思。

    在他的记忆中,萨格勒布是个小城,干净,漂亮,空
气新鲜,城里到处是山坡,有点儿像中国的重庆。他还记
得萨格勒布的公园,还记得萨格勒布的电影院。

    1982年10月的萨格勒布,常有七八个中国人每天天还
没亮就出现在公园里,跑步,做操。张健说,由于队伍小
,而且为了缓和队员的紧张情绪,所以经常到公园出早操。

    萨格勒布是冷淡的,也是热情的,一如世界上所有的
地方,所有的人们。当你默默无闻时,没有人会注意你,
当你技压群雄时,整个世界都是你的。

    初抵萨格勒布,中国运动员们充分感受到了被人遗忘
的滋味。几乎所有的记者都去围观前苏联、南斯拉夫、美
国运动员的训练了,没有人光顾中国运动员,他们还不知
道中国运动员的实力。但张健心里有数,他看了其他国家
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自信没有一个人是李宁和童非的对手
。于是这些表情轻松的中国人赛前成了电影院的常客,当
时萨格勒布的电影票很便宜,相当于中国的1毛5分钱。队
员们多是看科幻片,很快就在奇异的电影世界中忘却了比
赛的紧张。

    或许正是电影的轻松,让队员们在赛场上尽情地展示
了他们的高超技能,跟头一翻,便震惊了观众,叫声四起
,全场起立。当李宁的自由体操在一整套高难新颖的动作
之后结束的时候,全场的观众已经被他征服了。在后来的
比赛中,萨格勒布的观众给予了李宁极大的热情,连裁判
也被感染了,就连李宁在单杠中腿有些弯也视而不见。李
宁一路狂胜,将6块金牌戴在了脖子上。

    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都被中国运动员占据了,南
斯拉夫《战斗报》写道:“李宁揭开了世界体操史上的新
篇章。”南斯拉夫《政治报》报道:“中国王牌李宁的技
术动作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竞争对手
也为他的出色表演鼓掌。”张健很感慨于萨格勒布人对体
操的热爱与了解,他们是懂技术的,而且是热情的。在这
次比赛之后,1984年,张健又带李宁去萨格勒布参加国际
邀请赛,李宁获得了全能冠军。此时,李宁已经成了家喻
户晓的明星。全场的观众疯狂之极,比赛结束后,李宁被
观众围住,水泄不通,张健被挤到一边去了,李宁根本无
法离开体育馆,最后不得不动用了警察将李宁护送回饭店。

    17年过去了,张健已经离开了体操教练的位置,中国
的体操仍然保持在世界高水平,但南斯拉夫已经四分五裂
,体操水平的提高无从谈起。

    17年过去了,张健已经离开了体操教练的位置,然而
,在他的记忆深处,依然有一座名叫萨格勒布的小城,安
静而美丽。

    1965.卢布尔雅那【重读《徐寅生自传》】

    卢布尔雅那: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后的
斯洛文尼亚首都。

    第28届世乒赛:中国男队和庄则栋在团体和男单项目
上实现三连冠,中国男女队首次同时获得团体冠军,徐寅
生、庄则栋合作获男双金牌,郑敏之、林慧卿合作获女双
金牌。

    4月初,中国代表团终于踏上了赴南斯拉夫的卢布尔
雅那市第28届世界乒乓球比赛的征程。

    中国男队最后确定的名单是:庄则栋、李富荣、张燮
林、周兰荪和我。四个快攻再加上防守型打法的张燮林。
中国队势如破竹,在小组比赛中都以5比0获胜。

    南斯拉夫的观众和舆论界有一个惯例,每一次大型体
育比赛,都要认准一名大家最喜爱的明星。李富荣由于攻
势凌厉,作风顽强,仪表堂堂,很快赢得了南斯拉夫广大
体育爱好者的赞扬和好感。他们给了他一个雅号:“美男
子加轰炸机”。李富荣的上场,使比赛既激烈精彩,又增
添了欢乐气氛,比赛结束后,很多热情的观众向中国队表
示祝贺,要求签名的人群,把中国运动员团团围住。女孩
子们则把目标对准了李富荣,领队、教练员不得不去保驾
,不然还真难脱身。

    中日团体决赛,代表团领导和教练员权衡利弊后做出
决定,由庄则栋、张燮林、李富荣三人上场。日本队排出
的阵容是木村、小中健、高桥浩。

    首战,高桥胜张燮林,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

    0比1落后,形势骤然严峻,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李富
荣上场,只见他咄咄逼人,气势不凡,像猛虎下山,恨不
得一口把对方吞掉似的,以21比18,21比19接近的比分战
胜了小中健。

    第三盘,庄则栋以2比1(21比13,15比21,21比18)
战胜了木村。轮到张燮林、小中健出场了。见到小中健在
场上一筹莫展的情景,大家心里就有数了,果然张燮林以
2比0(21比8,21比10)的较大优势战胜了对手。

    不料,风波又起,庄则栋操之过急,对高桥浩一仗以
0比2败北。3比2,场上第二次出现意外险情,气氛再度紧
张起来。

    第六盘由李富荣对木村。木村侧身猛拉弧圈球先发制
人,以20比16领先。眼看再胜一分就能拿下这一局。谁知
,后面的几个球把所有的人都看呆了:李富荣发了一个很
强的下旋球,木村接发球失误,17比20。李富荣攥着球,
深运一口气,发球,抢攻,得分,19比20。李富荣左推右
攻,左奔右扑,以气吞山河之势,又胜三分--一共连追六
分,以22比20赢得第一局。

    南斯拉夫观众有一个特点,除了跟南斯拉夫队比赛,
他们都给中国队加油。对李富荣抱有好感的南斯拉夫观众
,见他临危不惧,反败为胜,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拼命鼓
掌为他加油。第二局木村以21比15扳回。决胜局,21比1
1,李富荣以悬殊的比分拿下了这关键的一局。中国队以
4比2领先,胜利在望。

    第七盘,庄则栋对小中健,中国队有惊无险,以5比
2再一次击败日本队,第三次荣获斯韦思林杯。(摘自《
我与乒乓球--徐寅生自传》第十一章“击水大鹏春蛰起”

    1981.诺维萨德【李富荣记忆中的世乒赛】

    诺维萨德: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北部重镇,第一批遭
北约空袭的城市,目前已有两座大桥被炸毁。

    第36届世乒赛:中国队创造了世乒赛历史上的新纪录
,获得全部七项比赛的冠军。还获得五个单项的全部亚军
以及三个项目的三个第三名。

    1999年4月初的一个午后,乒羽管理中心的主任办公
室里,18年前担任第36届世乒赛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兼总教
练的李富荣说:“诺维萨德是南斯拉夫的花园之城,距离
首都贝尔格莱德40公里左右。城市不大但环境幽雅,街道
整齐干净,花树繁多,风景很好。1981年,中国乒乓球队
就是在这个城市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夺得了全部七个项目
的冠军。”再往前数两年,1979年中国男队兵败平壤,李
富荣在接受一位南斯拉夫记者采访时表示:“匈牙利用了
27年的时间重新拿到斯韦思林杯,这很不容易。我想,中
国队重夺斯韦思林杯,恐怕用不了27年。”果然,1981年
4月20日,郁金香盛开的时节,诺维萨德的伏丁伏伊那体
育馆里雷鸣般的掌声中,李富荣从国际乒联主席埃文斯手
中接过了斯韦思林杯。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他把奖杯高举
过顶,向观众们招手致意。欢呼声里,那位南斯拉夫记者
也跑来向他表示诚挚的祝贺。

    中国队闭幕式后回到驻地的时候,旅馆的服务员、大
会的工作人员,还有值勤的警察都聚集在旅馆门口欢迎。
餐厅的领班甚至表示:“冠军都拿了,不要餐券了,吃吧
!”于是吃饭时要交的餐券都给免了。“我们南斯拉夫准
备的所有的菜,全被你们吃掉了,也不给我们留一点儿。
”组委会的朋友在向中国队表示祝贺时风趣地说。李富荣
笑着回答他:“那是因为你们做的菜太好吃了。”而南斯
拉夫乒乓球总教练奥斯曼纳吉奇坦然承认:“中国队这次
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最好成绩,获得全部七项冠军。对此他
们是受之无愧的。”中国乒乓球队很喜欢在南斯拉夫打比
赛,认为这是一方福地。而南斯拉夫人民对中国代表团也
非常热情友好。他们喜欢看精彩的比赛,为每一个高难动
作而欢呼喝彩,对每一位乒坛高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有
南斯拉夫队员参赛时,观众自觉地组成啦啦队,有节奏地
为自己的选手加油鼓劲儿;没有南斯拉夫队员上场时,他
们总是为中国队员加油叫好。由此可见南斯拉夫人民对中
国队员的喜爱。

    热情奔放,爱好运动,向往和平的南斯拉夫人民给李
富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风光旖旎的诺维萨德也成为他
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诺维萨德是我们打翻身仗的地
方,是我们取得空前胜利的地方,我对这个城市很有感情
。希望南斯拉夫人民能够早日走出战争的阴影,过着和以
往一样幸福安宁的生活。”李富荣平静地说。

    1988.贝尔格莱德【游击队员“贾瓦”和“柳巴”】

    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首都,北约空袭的
重要目标,市区已经受到轰炸。

    游击队俱乐部:南斯拉夫著名足球队,名声及水平在
南仅次于贝尔格莱德红星队。1988年4月,贾秀全和柳海
光开始效力该队,成为第一批出国踢球的中国运动员。

    1988年4月,贝尔格莱德市的报纸上出现了这样的声
明:“‘游击队’队的4号球员贾可到我的店里任选一件
家具,我免费赠送。”这是“游击队”俱乐部的球迷兼当
地一家家具店老板的慷慨之举。

    就在前一天,中国国家足球队的队长贾秀全首次代表
“游击队”踢了一场甲级联赛,他们的对手是苏捷什卡队
。赛后,几乎所有的当地报纸都把贾秀全比作“长城”。

    《政治报》说,贾秀全以他抖擞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他全力拼抢,汗水湿透了4号黑白条球衣,大
多数“游击队”球员懒散、毫无激情,而贾像“长城”一
样捍卫着球门,他是当天的最佳球员。

    《快报》用了这样的标题,“掌声只属于中国人--贝
尔格莱德又多了一位受欢迎的球员”。

    《战斗报》说,贾和他的朋友柳一再表示自己是来学
习提高球艺的,但在比赛中,贾却给“游击队”上了一课
,他球风正派,作战勇猛,为球队增添了光彩。

    “游击队”队长多达诺维奇说:“贾是个优秀球员,
他球感很强,目光敏锐,踢球时不用跟他说什么,只要一
个眼神,他就知道该怎么作。”与贾秀全的快速适应相比
,柳海光是慢慢进入状态的。那年的6月,他在联赛的最
后两场比赛中进了3个球,其中一个还获得了’87-’88
赛季南斯拉夫的最快进球奖。

    那一年,贾秀全和柳海光是贝尔格莱德市最出名的中
国人,他们分别有一个南斯拉夫名字:“贾瓦”和“柳巴
”。但是在“游击队”主场的看台上,一条宽20米,高5
米的横幅还是写上了他们的中文名字,这是两名球迷跑到
中国大使馆描来的。

    据说由于“贾瓦”和“柳巴”的缘故,中国人当时在
贝尔格莱德极有面子。一次,警察截住了一个违章的华人
,查看驾照准备罚款时,发现了里面夹着的“贾瓦“的照
片,他在毫不犹豫地留下了照片之后,友好地挥手放行。

    11年后的4月,贾秀全刚刚辞去了陕西国力队的主教
练,身心俱疲;柳海光在上海发展;他们的“游击队”队
友们在贝尔格莱德的医院里排着队为前线的军人们献血。

    1984.萨拉热窝【姚滨记忆中的冬奥会】

    大地在颤抖,仿佛空气在燃烧,暴风雨来了

    萨拉热窝: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后的波
黑首都。

    第14届冬奥会:中国第二次出席冬奥会,共派出37名
选手参加了26个单项的比赛。

    对姚滨来说,在参加第十四届冬奥会之前,他和很多
中国人一样,对萨拉热窝的了解就是那部著名的电影----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所以15年前当他亲自来到萨
拉热窝,当然不会忘了寻找“瓦尔特”,他参观了影片中
钟表匠为掩护瓦尔特而被德军杀害的那个广场和小教堂。
“教堂还在那儿,广场变成了一个小市场,样子都还是电
影里的那个样子。”1984年2月8日,27岁的花样滑冰双人
滑运动员姚滨和中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一起,挥舞着花束
,走进了一个名叫“科索沃”的体育场,参加萨拉热窝第
十四届冬奥会的开幕式。

    “那是个大体育场,我们都穿的一身蓝,礼仪小姐穿
的是白衣服,显得我们特别‘土’。进体育场之前我们等
了很长时间,都忙着和礼仪小姐照相。”当了教练的姚滨
今年42岁,他对15年前的事还能记起很多。“一走进体育
场,听到音乐一下子特别响了,我们的精神头一下子就来
了。那次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运动员的身份参加冬
奥会,也是我参加的最后一次国际大赛。”当时中国花样
滑冰的水平还很有限,连续5年获得全国冠军的姚滨和舞
伴在14对参赛选手里名列第14。“那时候不管单人、双人
还是冰舞,比赛完了都是‘打狼’(东北话,最后一名)
。但那里的观众特别好,他们非常同情弱者,用掌声给你
鼓励,我在国内拿冠军也得不到那样的掌声,所以回国以
后我说:‘我得到了和冠军同样的掌声。’”在姚滨的印
像中,萨拉热窝的楼多、楼好、车多,“差不多人人都有
小轿车,比当时我们国内的生活水平高多了。听说在他们
的新城里都有20多层的高楼了。奥运村的条件也不错,我
住的是一个套间,有客厅、卧室、厨房,整个楼里有一个
大餐厅、娱乐中心,每个代表团都有单独的休息室,里面
还有大彩电。”姚滨可能不知道,他当年住的那个套间和
那个有大彩电的休息室在波黑内战的时候被彻底毁掉了。
他可能也不知道,当年举办了冬奥会闭幕式、他曾翩翩起
舞、曾给了他“和冠军同样多的掌声”的泽特拉奥林匹克
大厅(左图)在1992年5月21日,它建成十周年时,被一枚
导弹击穿顶棚,在一场大火中毁掉了。当年充满和平、年
轻、欢笑的地方,在波黑内战期间变成了一座军事设施,
在它的周围出现了一片公墓。

    离开萨拉热窝后,姚滨没有再到过那个有很多尖顶楼
房、很像他的家乡哈尔滨的城市。当了教练的姚滨也从来
没机会带学生到自己当年比赛过的地方,给他们讲讲自己
的故事。其实今年本来有这样一个机会。国际奥委会、国
际滑联等原计划3月30日在重建后的泽特拉奥林匹克大厅
举行“花样滑冰之夜”,邀请了萨拉热窝冬奥会女子单人
滑冠军维特、冰舞冠军托维尔和迪恩等十多位当年和现在
的著名运动员,姚滨的学生申雪、赵宏博也名列其中。然
而北约的炮火使这个在因战争而毁灭、因和平而重生的地
方,对和平的纪念夭折了,姚滨说:“我挺遗憾的,如果
我到了那里,一定会告诉他们,当年我是怎样在这里比赛
的。不知道那里现在什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