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论 Sina. Ads.

   首页 > 竞技风暴 > 评  论 > 足球报 >新闻内容

足球报

谢奕:绿茵守望者--《中国足球调查》后记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月28日 18:11 足球报

  10岁的小侄子问我:“你在广州上班时干什么? ”我
说:“写足球。”

  “那就是写裁判了?”我一时无言以对。

  在广州曾见几个小孩踢球,球进了,场边的小朋友们
却大叫:“假球,假球!”

  在10岁小孩的心目中,足球被等同于“裁判”,进球
就是“假球”----这难道就是我在写的“足球”? 他们在
10岁时所理解的“足球”,与我们儿时不大一样了。有点
替他们伤心,他们已经失去了生命中非常宝贵的一种东西,
开始不得不以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包括自己心爱的足球。

  足球在中国,与其说是项运动,不如说是一个热门的
公众话题,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说足球的人如此之多,
以至有时我都问自己:该说的是不是都说完了? 难道你还
没腻?

  其实,要是80年代苏永舜和曾雪麟都顺顺当当冲出亚
洲的话,中国足球绝对不会像现在这般“热”。正因为屡
战屡败,正因为从来没成功“冲”出去一次,中国足球从
一开始就成了一个特别诱人的神秘果,令很多人像“有病”
似地着迷,几乎每个球迷都是一个中国足球改革的“理论
家”,他们沉迷在中国足球的“病态美”中不能自拔。

  因此,写足球的,也就成了中国新闻界一个比较特殊
的“部落”。

  习惯写英雄和劳模的记者,也许没法写足球,如果你
像讴歌中国女排一样来讴歌中国足球,只会让人忍俊不禁
----由于中国足球之“不幸”与“不争”,中国的足球报
道,从来就不是“冠军文学”,从80年代开始就定位在批
判性很强的基调上,当其他体育记者在忘情“讴歌”众多
为国争光的体坛群英时,我们听到的,是多年来足球记者
喋喋不休对“中国足球”的质问----“问”得人家不胜其
烦。

  正因为足球报道对落后的中国足球常常带有某种程度
的批判性,所以,足球记者与足球报刊,也就更加集中地
体现了作为新闻传媒舆论监督与挖掘新闻的应有职能,让
球迷知道更多的事实,让球迷接触更多的观点----中国的
体育类足球类报刊,在这方面显然已经走在新闻改革的前
列。事实上,几乎所有被指责为所谓“炒作”的东西,最
后都可以证明确实事出有因。而作为党和群众的喉舌,关
心中国足球事业的记者,有责任按照江泽民总书记的要求,
“讲真话,讲实话”,督促监督中国足协这样万众瞩目的
职能部门“办实事”,我们的事业才可能兴旺发达。

  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足球记者对中国足球职业化发
展的纪实与思考,其中一部分内容写在1998年“假球黑哨”
传闻纷纷扰扰之际,对中国足协的改革失误,裁判监督管
理漏洞,俱乐部与裁判的不正当行为,中国足球队十强赛
失利未为人知的内情等,都进行了充分的披露;另一部分
内容,则是笔者自1992年以来追踪采访中国足球的部分报
道评论精选。

  由于又是“质问”,所以书中难免包含一些有人会觉
得是“添乱”的内容与观点。对此,笔者坦坦荡荡:将自
己7年来在中国足坛所见到的事实与形成的观点告诉球迷,
这是一个足球记者应尽的职责,因为,我有机会比他们看
到、听到中国足坛上更多的东西,包括令人喜悦和令人愤
慨的东西。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良知和责任感,我对本书所
提及的所有事实负责,对本书所表达的观点负责。

  毕竟,我比很多先辈们幸运得多,能把自己的所见所
思说出来,而且能从容不迫地说完,这本身已经证明:我
们这个时代,确实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至于“说完”后会如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
立千仞,无欲则刚”----谨以此献给中国足球,也献给自
己。

  本书所有图片由著名体育摄影家梁嘉建先生拍摄提供。

   谢 奕  
1998年12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