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足坛 SRSNet Ads.

   首页 > 竞技风暴 > 国内足坛 > 华西都市报 >新闻内容

华西都市报

一名中国球员的心迹--推出《马儿日记》前后

http://www.sina.com.cn 1998年12月28日 10:38 华西都市报

  新浪体育讯: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今年11月9 日
,中国亚运男足开始在广州集训,备战曼谷亚运会。为了
使广大读者能更详尽地了解亚运男足集训期间的动向,除
了本报的常规性动态报道外,本报体育部还特地约请亚运
男足的中场大将、川籍国脚马明宇在本报体育版开设《马
儿集训日记》专栏。当我们把这一想法电告在广州的马明
宇时,马明宇非常爽快地答应试一试。当晚10点,马明宇
就从住地广州景星酒店传真回第一篇日记《今后得叫我“
大马”了》,于是,关心足球、关心亚运国脚、关心马明
宇本人的读者就读到了第一篇《马儿集训日记》。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马儿集训日记》,以及
后来的《马儿战地日记》,成了许多读者喜爱阅读的专栏
。直到12月13日见报的最后一篇《我们还会碰伊朗》,马
明宇为本报撰写专栏日记近30篇,文中所述集训和比赛心
得,尽飨读者。

  昨天,为了解开围绕《马儿日记》的一些有趣话题,
本报记者特与回蓉的马明宇一晤。马明宇向我们表述的一
些感受和想法,使我们觉得应不吝版面,再飨读者。

  《马儿日记》真为马明宇所写?

  在《马儿日记》开设以后,绝大多数读者给本报打来
电话,称赞作为一名国脚,马明宇能在报社开专栏,写心
得,实为好事一桩;同时,随着《马儿日记》一篇篇连载
“出笼”,许多读者也说,马儿写得不错,有文理,有题
材,还有感受,中国足坛这样善于动脑的球员还不多。但
是,在本报接听的一些电话和本报记者与一些圈内圈外朋
友接触中,还是有一些人询问:《马儿日记》,是不是马
儿亲自写的?该不是记者捉刀吧!

  其实,作为当事双方,我们和马明宇本人都再也清楚
不过:《马儿日记》从头到尾为马明宇亲笔所为。除了编
辑对一些字句和标点符号的正常删节修改,《马儿日记》
没有一点感受、一点认识、一点心得、一点趣事为编辑强
加,这也是本报忠实原著、忠实于读者的一惯作风。

  当然,读者和一些朋友的这种善意猜测,昨日我们还
是转告了马儿。马儿说,“当初你们打电话来采访我,提
示可否将感受、训练、生活等以日记的形式发表,我当时
就想,10多岁时,我写过一段日记,但未坚持下来。你们
一提这种想法,我的灵感就来了,想锻炼一下自己。我觉
得自己虽然踢了十多年球,学习时间不多,但自己还能写
,就爽快地同意了你们的邀请。”

  曾经想过不写了

  干一件事情容易,但能坚持下来就不容易了。记者天
天写稿,都有一种写“残废”(行话)了的感受,何况训
练紧张、生活枯燥的足球运动员。

  马明宇在过了最初几天写日记的“亢奋”和新鲜感后
,一周后马明宇出现“极限”。马儿说,刚开始还有一些
新鲜事,觉得可写的东西很多,但一周后训练步入正轨,
一天按步就班,一时就不知写什么好。“当时真不想写了
”,马明宇坦言,“但家人、朋友和你们(记者)都给我
打气,让我转换一下角度,开拓一些视野。”“于是,我
又接着写,试着写一些训练以外的生活,这样题材就多了
。”

  “写日记,除了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也是让球迷了
解球员的一次好机会。”

  “以往的中国足坛媒体说,教练说,球迷也说,球员
都是千篇一律地接受采访,多少有些被动。我想通过球员
自己写足球,这样可以近一些,离足球更近一些,同时还
能让人们了解球员球场外的另一面。”

  在曼谷写是我主动“申请”的

  亚运男足11月28日离开广州飞赴曼谷,又转至小城素
拉他尼。临行前马儿主动向本报提出,《马儿日记》还要
写,从泰国发传真。对马明宇这样“写日记收不住笔”的
兴奋,作为传媒的我们当然大喜过望。不过我们也有担心
:大战在前,国脚重任在肩,千万不要因为替报社“打工
”,影响了球员的休息;还有,驻地有无传真,国际长话
费用很高,我们心中无底。

  但当马明宇从泰国传回第一篇稿件后,我们顿时也同
马儿一样进入状态。这样,曼谷亚运绿茵的战火,以及马
儿在针对性训练、闲暇生活中的诸多轶事,一一映入读者
眼帘。

  这期间,马儿也许“思如泉涌”,《马儿战地日记》
文章越写越“肿”,每天都有一千余字。但亚运期间中国
军团天天夺金掠银,本报编辑部是文稿“堆积如山”!版
面有限,还要照顾各个项目。这样,编辑们很多时候都是
举起“板斧”,心痛地对马儿的文章“大砍大杀”。好在
,我们为读者留下了《马儿日记》中最“出彩”的一些东
西。

  也许退役后当记者

  在亚运男足队里,马明宇除了“马儿”、“马明”(
霍顿语,以区别马永康)外,很快又多了一个名字———
“记者”。

  马儿每天晚饭后“赶稿”,已成了那一个多月中训练
、比赛后的“大事”。晚上,许多队员要么摆弄电脑,要
么听音乐、看书、看电视,有事找马明宇,头一句话都是
:“稿子写完了吗?”对其认认真真、洋洋洒洒写下千字
文章,一些队员更是佩服不已,“写这么多……”

  教练组的一位成员无意看到其中一篇,霍顿的翻译谢
强在上海帮马儿传过稿子,他们都说过:“写得不错嘛!
”身为领队的王俊生不但称这是好事,还向在亚运会上的
其他运动员炫耀:“我们这儿的队员能给报社写稿子。”
许多运动员一见马明宇急匆匆地去发传真,感叹到:“真
不容易。”

  马明宇是一个很有头脑的球员,昨日在与我们聊天中
说到:“有了这次的经历,也许退役了我会去当记者。”

  《马儿日记》抢手

  马明宇的《集训日记》和《战地日记》,在国内媒体
非常抢手。国内许多同行都纷纷打电话给本报要求转载,
一些报社也把“马儿写日记”作为一条新闻发表在各地,
上海的《新民体育报》甚至利用周报的优势,以半版的篇
幅将我们的连载集中推出,《马儿日记》成为备战亚运和
亚运期间许多报纸的“看点”。

  马儿说,训练和比赛不能分心,与家人联系很少,但
通过日记,他的妻子和家人,甚至亲戚朋友都能与他“沟
通”。妻子乐天几乎天天在读,母亲还把所有载有日记的
报纸都剪下来保存,因为她的感觉,这是马儿不断成熟的
表现。爱夫莫如妻,知子莫如母,《马儿日记》也是一个
丈夫的心迹,也是一个儿子的心迹。

   本报还将推出类似日记

  《马儿日记》随着亚运圣火的熄灭,也暂告段落,但
至今我们以及许多读者都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当然,马明宇的日记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马
儿从来不自己取“标题”,有时文章不通畅,标点符号用
得不准确,有时像“流水帐”,还有错别字,但这些不足
以掩盖《马儿日记》的“光采”。因为,这毕竟是中国第
一位职业球员、第一次在报社连篇累牍地开专栏,它在人
们普遍认为中国职业球员素质不高、敬业精神不够的今天
,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马明宇开了“滥觞”,今后马明宇也许还会应更多的
媒体邀请开专栏,这是马明宇的“造化”;作为传媒,我
们也许今后也会邀请更多的体坛明星开设同样的专栏,比
如说“范志毅英超见闻”、“杨晨德甲走笔”之类,但想
法总归是想法,能不能最终见诸报端,需要作许多努力。
(记者钟洋王军)